实验研究

  • 基于miR-148a-3p/SMAD2轴探讨当归多糖对高糖诱导RGC凋亡的影响

    王江涛;王艳新;贾冠美;曹朗;

    目的 探究当归多糖(APS)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影响,及其基于微小RNA-148a-3p/Smad家族成员2(miR-148a-3p/SMAD2)轴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分别转染miR-148a-3p模拟物(mimics)、miR-148a-3p抑制剂(inhibitor)及其对照品mimicsNC、miR-NC的RGC,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APS低剂量(APS-L)组、APS高剂量(APS-H)组、APS-H+miR-148a-3p对照品组(APS+miR-NC)、APS-H+miR-148a-3p抑制剂组(miR-148a-3p inhibitor),分别以相应的高糖和APS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48a-3p和SMAD2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细胞活力、凋亡情况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2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8a-3p和SMAD2的靶向关系。结果 (1)miR-148a-3p/SMAD2表达:APS-L组、APS-H组、APS-H+miR-NC组中miR-148a-3p表达水平均高于MG组(t_(APS-L)=6.564、t_(APS-H)=10.542、t_(APS-H+miR-NC)=9.945,均P=0.000),SMAD2 mRNA表达水平低于MG组(t_(APS-L)=4.147,P=0.004;t_(APS-H)=6.464、t_(APS-H+miR-NC)=6.586,均P=0.000);APS-H+miR-148a-3p inhibitor组miR-148a-3p表达水平低于APS-H+miR-NC组(t=7.558,P=0.000),SMAD2 mRNA表达高于APS-H+miR-NC组(t=4.51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细胞活力和凋亡率:APS-L组、APS-H组、APS-H+miR-NC组细胞活力高于MG组(t_(APS-L)=8.105、t_(APS-H)=11.509、t_(APS-H+miR-NC)=11.996,均P=0.000),细胞凋亡率低于MG组(t_(APS-L)=8.729、t_(APS-H)=15.690、t_(APS-H+miR-NC)=14.709,均P=0.000);APS-H+miR-148a-3p inhibitor组细胞活力低于APS-H+miR-NC组(t=10.212,P=0.000),细胞凋亡率高于APS-H+miR-NC组(t=12.24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氧化应激:APS-L组、APS-H组、APS-H+miR-NC组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均低于MG组(LDH:t_(APS-L)=11.257、t_(APS-H)=18.770、t_(APS-H+miR-NC)=18.364,均P=0.000;MDA:t_(APS-L)=11.121、t_(APS-H)=17.139、t_(APS-H+miR-NC)=17.768,均P=0.00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均高于MG组(SOD:t_(APS-L)=9.408、t_(APS-H)=14.833、t_(APS-H+miR-NC)=13.240,均P=0.000;GSH:t_(APS-L)=5.616、t_(APS-H)=12.080、t_(APS-H+miR-NC)=12.642,均P=0.000);APS-H+miR-148a-3p inhibitor组LDH和MDA均高于APS-H+miR-NC组(t_(LDH)=15.121、t_(MDA)=14.613,均P=0.000),SOD和GSH均低于APS-H+miR-NC组(t_(SOD)=12.278、t_(GSH)=8.912,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凋亡蛋白:APS-L组、APS-H组和APS-H+miR-NC组SMAD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表达低于MG组(SMAD2:t_(APS-L)=4.565、t_(APS-H)=8.042、t_(APS-H+miR-NC)=7.390,均P=0.000;Bax:t_(APS-L)=4.916、t_(APS-H)=8.763、t_(APS-H+miR-NC)=8.336,均P=0.000;Caspase-3:t_(APS-L)=4.214、t_(APS-H)=10.201、t_(APS-H+miR-NC)=9.536,均P=0.000),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高于MG组(t_(APS-L)=3.713,P=0.001;t_(APS-H)=10.108、t_(APS-H+miR-NC)=10.314,均P=0.000);APS-H+miR-148a-3p inhibitor组SMAD2、Bax、Caspase-3表达均高于APS-H+miR-NC组(t_(SMAD2)=5.651、t_(Bax)=6.840、t_(Caspase-3)=8.205,均P=0.000),Bcl-2表达低于APS-H+miR-NC组(t=9.283,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靶向关系:miR-148a-3p与SMAD2的3'非翻译区存在结合位点。miR-148a-3p mimics和野生型SMAD2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micsNC和野生型SMAD2共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1,P=0.000)。结论 当归多糖可能通过上调miR-148a-3p、下调SMAD2,改善高糖诱导的RGC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

    2024年07期 v.34 601-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临床研究

  • 眼保健操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临床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杨芮;罗向霞;郑菀睿;

    目的 建立眼保健操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病例报告表(CRF),客观评价规范的眼保健操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第六版中小学生眼保健操为基础,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ce Library数据库中眼保健操与近视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权威文献初步构建眼保健操CRF的主要内容。结果 (1)一般情况:最终纳入9篇文献,分析后总结出5个问题。(2)初步设定CRF:包括操作规范表、证候量化表、疗效判定标准、质量控制和观察时长5个部分,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主症)和6个二级指标(次症),主症与次症均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主症依次赋予2、4、6分,次症依次赋予1、2、3分;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后1、3、6、9、12个月。结论 本CRF可提高眼保健操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主、次症积分之和判断治疗前后病情的轻重及疗效,为眼保健操的推广应用以及临床研究者联合其他疗法防控近视提供参考价值。

    2024年07期 v.34 610-61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炎的可视化分析

    林冀鲁;王影;焦文鑫;周芷伊;龙思羽;

    目的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炎(ON)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中医药在ON领域的研究现状,宏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今后中医药在ON方面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1949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医学网以及PubMed、WOS、Embase网站中中医药治疗ON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Origin绘制该领域年发文量统计图及研究类型分布图,VOSviewer、CiteSpace构建文献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80篇,发文量总体呈波动、缓慢递增趋势。已形成以李志英、韦企平、彭清华等为代表的多个核心作者团体;该领域研究机构数目较大且分布广而独立,区域内合作明显,以各地区医院的相互合作为主;关键词共现可见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视神经炎(125次,12.34%)、中西医结合(93次,9.18%)、球后视神经炎(44次,4.34%)、急性视神经炎(36次,3.55%)等;关键词聚类共得到11个聚类;关键词突现显示突现词“激素”“辨证分型”的突现时间最早,“地塞米松”突现值最高,“针灸”突现时间最长。结论 中医药领域ON相关研究整体呈渐进演化趋势,处于发展和探索的关键期,中药复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及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居多,但其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中医诊治共识及指南尚未形成;基础研究探索起步较晚,中药、针刺在ON的作用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2024年07期 v.34 614-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鱼腥草滴眼液雾化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MGD型干眼的临床疗效

    路永珩;张永康;

    目的 观察鱼腥草滴眼液超声雾化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诊治的MGD型干眼患者160例(160只眼),证属肝经郁热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80只眼),均选取右眼入组。对照组予睑板腺按摩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鱼腥草滴眼液雾化。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积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河高度(LTMH)。结果 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OSDI评分、BUT、SⅠT和LTM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临床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8.441、t_(对照组)=9.932,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5,P=0.022)。(2)OSDI评分:2组治疗后OS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5.043、t_(对照组)=16.841,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P=0.001)。(3)BUT:2组治疗后BU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4.272、t_(对照组)=12.071,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BU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1,P=0.000)。(4)SⅠT:2组治疗后SⅠ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8.611、t_(对照组)=11.224,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SⅠ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7,P=0.000)。(5)LTMH:2组治疗后LTMH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3.151、t_(对照组)=8.374,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LTM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2,P=0.001)。(6)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0,P=0.002)。结论 鱼腥草滴眼液雾化联合睑板腺按摩有助于改善MGD型干眼症状,增加泪液分泌,延长BUT,提升泪膜稳定性。

    2024年07期 v.34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临床经验

  •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学分析

    边悦;覃亚周;屈雨瑶;胡霄霏;李鑫蕊;邸;樊小娟;雷剑琴;李晶明;

    目的 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顽固性进行性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RPC)、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MCP)各1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EWDS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PIC、APMPPE、RPC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PMPPE、RPC患者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MCP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既类似又有区别。(1)PIC:活动性病灶呈高自发荧光,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病变晚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荧光缺损。ICG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弱荧光斑。OCT见病灶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向上隆起呈局灶性高反射,对应处光感受器内外节破坏,病变晚期开始出现萎缩,在RPE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反射信号。(2)MCP:萎缩性病灶为低自发荧光,活动性病灶为轻度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进行性斑点状强荧光,病灶萎缩亦呈窗样荧光缺损,ICGA亦体现弱荧光斑点。(3)MEWDS:病灶表现为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点,ICGA表现为弱荧光斑点。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紊乱,少数病人RPE上圆顶状高反射或椭圆体带和外核层垂直线性高反射。(4)APMPPE:病变急性期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后期伴高自发荧光。FFA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提示比FFA范围更大的脉络膜低灌注改变的低荧光。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破坏伴有局部高反射点。(5)RPC:位于后极部低自发荧光的斑点状改变,FFA早期病灶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全期呈低荧光样改变。当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凹,OCT示视网膜下液及伴有视网膜内外层高反射性物质的RPE层分离。结论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确疾病的诊断及制定合理治疗随访方案。

    2024年07期 v.34 627-63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 核桃灸防控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唐雨蕊;马菊梅;吴烈;

    目的 观察核桃灸疗法防控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诊治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儿84例(168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84只眼)。对照组予健康用眼教育+框架眼镜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桃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裸眼视力、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结果 2组治疗前裸眼视力、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裸眼视力:2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和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屈光度:对照组治疗后麻痹前、后屈光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麻痹前)=2.638,P=0.009;t_(麻痹后)=2.800,P=0.006),观察组治疗后麻痹前、后屈光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麻痹前屈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9,P=0.010)。而2组麻痹后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角膜曲率:2组治疗前后眼轴、角膜曲率比较和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桃灸疗法可以缓解甚至消除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调节张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裸眼视力。

    2024年07期 v.34 637-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传承与发扬

  • 支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学术思想与经验

    王靓;支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最为多见,眼底可见出血斑、硬性渗出、视网膜血管病变、微血管瘤等。其病理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西医治疗效果各有千秋,但都不甚满意。支楠教授是北京名医孔嗣伯的学术继承人,她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湿热、瘀血为本病的关键核心。以疏肝理气、清热平肝、补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其疗效显著,值得总结与推广。

    2024年07期 v.34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学术探讨

  • “肝窍学说”: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医眼科进展

    金昱;梁丽娜;李佳贤;

    “肝窍学说”这一名词在《中医眼科全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其起源于《黄帝内经》,隋朝时期出现系统化记载,在历代医家的补充中逐渐形成体系。现代医学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从生物学、病理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阐述了肝与目病的关系,验证了这一假说的科学性。随着研究的不断突破,多学科交叉合作,结合基础实验验证“肝窍学说”的科学性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在总结“肝窍学说”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近、现代的相关学术发展情况,为下一步研究“肝窍学说”的治疗机制、深化内涵提供思路。

    2024年07期 v.34 64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从“肾虚血瘀”理论论治老年眼病

    王丹;郝晓凤;谢立科;孙梅;张孟姣;关小多;陈子扬;孙文督;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眼病呈高发趋势,其引发的视觉异常和低视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众多治疗老年眼病的方法中,国医大师张大宁提出的“肾虚血瘀”理论为临床诊治老年眼病提供了新视角。老年眼病病位主要在肾,多因肾虚不能涵目,虚则致瘀,瘀阻清窍所致。肾虚为本,血瘀为标,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本文探讨了“肾虚血瘀”理论在老年眼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补肾活血法可作为老年眼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予以补肾活血之常用方药,既滋补一身元气,又攻除有形之邪,攻补之力相敌,实现补而不留瘀,祛瘀不伤正。

    2024年07期 v.34 651-654+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基于络脉理论探讨补气行血通络法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杨潮;武燕;冯晶华;杨迎新;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以视网膜可见典型的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中医学理论认为络脉循行与眼病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密切。本文基于络脉理论探讨RAO的治疗,为运用补气行血通络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上,该病患者通常为中老年龄,并多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全身疾病,气虚血瘀是本病病机的关键。若阳气亏虚,兼有气滞、血瘀,外邪因素阻于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则可导致RAO发生。针对上述病机,治疗上以补气行血为本,配合使用通络行滞等治法,往往可收获较好疗效。

    2024年07期 v.34 65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异病同治”视域下应用审平汤辨治眼病思路探析

    陈爽;张丽霞;倘孟莹;孙志超;蒋飘;周芷伊;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实际应用,独具中医临床特色,是个体化治疗的具体体现。临证秉承“谨守象态、异病同治”原则,守法而不守方,灵活辨证结合运用,以三因司天方审平汤阖降阳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合并激素性高眼压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皆得天相助,疗效显著。本文主要在“异病同治”视域下分析阳明阖降失司临床诊疗思路,以期拓宽三因司天方应用范畴,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2024年07期 v.34 660-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从阴虚湿热论治难治性RVO-ME

    高甜丽;冀佳豪;杜昕;戎曙欣;陈小华;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高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影响患者视力的主要并发症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中医学认为血瘀为RVO-ME致病关键因素,但仅从“化瘀”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阐释阴虚、湿热与ME的关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病因病机方面论述阴虚湿热为RVO-ME缠绵不愈的核心病机。以此为指导,提出养阴清热利湿的治疗法则,同时配合理气化瘀之法,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提出相应方药。养阴清热利湿的治法寓含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理论,养阴而不助邪,清热利湿而不伤阴,力求为RVO-ME缠绵不愈的治疗开拓出新的理论思路及临床方案。

    2024年07期 v.34 66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析视疲劳

    回世洋;倪帅;

    本文探讨了“肝肾同源”理论与视疲劳的联系,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如若视物过久,或心烦易怒,致使肝气郁结化火,火盛耗伤肝血;或月经失调,男子失精,肾之精气耗损。肾精乏源则无以化肝血,肝血亏虚则无以上输而濡养于目,则见目睛涩滞,昏花无力等视疲劳症状。在治疗上,针刺取穴可以“血”为法,取肝俞、肾俞补肝肾以益精血,引气血上达目窍;可取攒竹和太阳以疏经活络,行血气以退郁热;在应用眼针治疗时选肝区、肾区的穴位,以促精血达目,补益肝肾,缓解视疲劳。使用内治法时则以“虚则补其母”为法,通过补益肝肾精血,解痉止痛,以缓解视疲劳,如目舒丸。本研究可为临床防治视疲劳提供思路与方法。

    2024年07期 v.34 670-672+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基于“目病多郁”论浅析从肝论治干眼

    刘静;庞璐;甘露;白世淼;

    “目病多郁”论对干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目病多郁”论,总结干眼的病机多为肝郁气滞、郁久化热伤阴、肝血不足、目失濡养。故在治疗方面,运用疏肝、清肝、养肝的调肝法,以滋阴养血和解汤为基础方,选取疏肝养血,滋阴明目的药物,如银柴胡、防风、当归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归纳整理“目病多郁”论,探讨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以期为干眼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7期 v.34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个案报告

  • 韦氏三联九针配合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视神经萎缩1例

    汪新芳;夏燕婷;韦企平;褚杰;周剑;王哲;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对象为儿童及青年,临床上属于罕见病,该病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精神系统,首发症状最多见,肝功能和锥体外系损害[1],故以神经内科首诊为主,首诊眼科的病例较少。现报道中医针药并举治疗以视神经萎缩为主的WD患者1例。1临床资料李某,女,17岁。

    2024年07期 v.34 67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综述

  • 激光光凝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优势和展望

    庄家圆;罗向霞;洪卓民;曾敏;杨芮;

    激光光凝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激光手术方式的改良及对激光能量的控制,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但研究表明视网膜激光光凝会产生视野缺损、暗适应下降等副作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凹结构,但长期反复注射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眼科学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提出激光光凝联合疗法,在降低激光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患者视功能,增强临床疗效,且具有经济效益。本文对激光光凝分别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药复方制剂等治疗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34 680-683+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闫月飞;李晓玉;刘健;侯静梅;亢泽峰;彭华;陈海泰;赵鑫雨;谢萍;李卓;

    近视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眼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其防控手段主要以药物与光学矫正为主。随着角膜塑形镜在防控近视进展中的推广应用,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总结近年来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发现其干预青少年近视与多种机制相关,如生物力学、视网膜周边离焦、脉络膜效应、眼调节能力等。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改善近视青少年的视力与视觉功能,其疗效与年龄、佩戴周期长短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此外,佩戴过程中存在并发症风险,但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新一代产品“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更凸显个性化定制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配镜的准确度与适配度。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角膜塑形镜在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会更加安全、精准。

    2024年07期 v.34 684-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丹栀逍遥散在眼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溪源;彭清华;

    丹栀逍遥散擅治肝郁血虚之证,作为中医眼科常用方剂,深入研究该方对挖掘本方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对该方从古至今进行梳理,发现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且在中医眼科中较为常用。本文综述了丹栀逍遥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总结相关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发现丹栀逍遥散可以通过抗炎、调节细胞免疫、神经保护等方式干预干眼、视神经疾病、葡萄膜炎等眼病,具有较好疗效。但中医药治疗疾病常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丹栀逍遥散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可为今后丹栀逍遥散在眼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34 68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中西医治疗弱视的研究进展

    张新月;刘虎;

    弱视是一种与视觉发育相关的眼病,通常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及时干预可获较好的疗效,但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弱视治疗旨在消除弱视的危险因素,并通过遮盖或者压抑优势眼促进弱视眼的使用。中、西医在弱视治疗中各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弱视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中、西医治疗弱视的方法和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西医包括脑神经调节、神经可塑性和认知训练等;中医包括中药治疗、耳穴贴压和针灸等。结合中、西医优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使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促进弱视患者的视觉恢复和功能改善。

    2024年07期 v.34 692-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护理天地

  • 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构思及展望

    赵俊英;韩雪杰;梁颖;韩艳;王立男;毛宏宇;李静;

    随着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发展的转变,护理专科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专科护理人才作为促进眼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眼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我国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护理人才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培养体系,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护理知识更为匮乏。本研究针对现有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根据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初步的构思与展望,如建立院校基地联合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为基础,以技能为先导,加强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的培训,完善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老年眼病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推动眼科专科护理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老年眼病的防治,提升老年患者眼健康整体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2024年07期 v.34 696-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