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指南

  •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行为管理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视、远视、散光、视疲劳等眼部疾病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行为,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指南系统地介绍了行为管理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辅助预防与控制提供行为管理指导,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用眼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眼健康防控水平。

    2025年09期 v.35 801-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专家论坛

  • 浅谈视路系统疾病重在“从肝论治”

    韦企平;孙艳红;

    视路系统疾病涵盖从视网膜到枕叶视皮层的多种疾病,病因复杂多样。在中医理论中,眼与肝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复习古籍文献,从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两个方面阐述视路疾病与肝关系密切的理论基础;整理现代临床和基础方面的文献,阐述视路系统疾病“从肝论治”的研究现状。继而以皮质盲临证治疗思路为例,提出视路受脏腑气血之濡养,心、肝、肾三经受邪均可累及视路,所以视路系统疾病重在“从肝论治”,但绝非唯肝论治,应以调肝为核心,在清肝、平肝、疏肝、补肝同时兼顾健脾、补肾、养心、利胆,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最后,以当代名老中医巧用逍遥散系列方剂治疗干眼、角膜溃疡、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不同眼病的经验,指出从肝论治不仅用于视路疾病,还可拓展至多种眼病。

    2025年09期 v.35 809-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实验研究

  • 润目灵方对干眼模型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罗丹;李凯;

    目的 探讨润目灵方对干眼模型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0只大鼠皮下注射2 mg/g东莨菪碱溶液建立干眼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G)、润目灵方低剂量组(L-RML)、润目灵方高剂量组(H-RML)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MCC950),另设对照组(CG),每组10只。L-RML组、H-RML组每日灌胃润目灵方5.25、10.50 g/kg,MCC950组予腹腔注射MCC950溶液10 m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造模前、后分别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给药完成后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角膜细胞形态,检测角膜组织NLRP3、焦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mRNA和白细胞介素(IL)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1)SⅠT:第10天和第24天,MG组SⅠT均低于CG组;第24天,L-RML组、H-RML组、MCC950组SⅠT均高于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BUT:第10天和第24天,MG组BUT均低于CG组;第24天,H-RML组、MCC950组BUT均高于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FL评分:第10天和第24天,MG组FL评分均高于CG组;第24天,H-RML组、MCC950组FL评分均低于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焦亡相关mRNA:MG组干眼大鼠角膜NLRP3、GSDMD、ASC、Caspase-1 mRNA表达均高于CG组,L-RML组、H-RML组、MCC950组均低于MG组,MCC950组NLRP3 mRNA表达低于L-R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焦亡相关蛋白:MG组NLRP3、GSDMD、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高于CG组,H-RML组、MCC950组均低于MG组,MCC950组NLRP3、GSDMD、ASC蛋白表达均低于L-RML组,GSDMD蛋白表达低于H-R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炎症相关蛋白:MG组干眼大鼠角膜IL-1β、IL-18蛋白表达均高于CG组,H-RML组、MCC950组均低于MG组,MCC950组低于L-R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润目灵方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下调Caspase-1/GSDMD通路介导的角膜上皮细胞焦亡,减少IL-1β、IL-18等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干眼模型大鼠的泪膜稳态。

    2025年09期 v.35 813-820+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临床研究

  • 蝉花散联合梅花针治疗肝经风热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张婷;刘蕊;罗惠;

    目的 观察蝉花散联合梅花针疗法对肝经风热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证属肝经风热型的青光眼患者80例(132只眼)。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0例(67只眼)和观察组40例(65只眼)。对照组予常规降眼压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蝉花散联合梅花针治疗,均治疗6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野指数、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1)中医症候积分: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7.054、t_(对照组)=10.714,均P=0.000);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6,P=0.000)。(2)眼压:2组治疗后眼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1.396、t_(对照组)=6.277,均P=0.000);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0,P=0.000)。(3)RNFL厚度:2组治疗后RNFL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9.689、t_(对照组)=5.535,均P=0.000);治疗后,观察组RNFL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8,P=0.000)。(4)视野指数:2组治疗后平均缺损(MD)均低于治疗前(t_(观察组)=13.038、t_(对照组)=7.075,均P=0.000),平均光敏感度(MS)均高于治疗前(t_(观察组)=6.279、t_(对照组)=3.633,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MD低于对照组,M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MD)=2.874,P=0.005;t_(MS)=3.735,P=0.000)。(5)P-VEP:2组治疗后PVEP振幅均高于治疗前(t_(观察组)=24.541、t_(对照组)=12.589,均P=0.000),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t_(观察组)=10.134、t_(对照组)=4.199,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VEP振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振幅)=12.374、t_(潜伏期)=6.750,均P=0.000)。(6)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2组治疗后一般健康及视力情况(t_(观察组)=18.635、t_(对照组)=8.465,均P=0.000)、活动困难(t_(观察组)=14.538、t_(对照组),均P=0.000)和视力障碍评分(t_(观察组)=19.355、t_(对照组)=10.214,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一般健康及视力情况、活动困难、视力障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健康及视力)=6.991、t_(活动困难)=7.752、t_(视力障碍)=8.954,均P=0.000)。(7)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84%)高于对照组(7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7,P=0.008)。结论 蝉花散联合梅花针疗法可有效缓解肝经风热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眼压,改善视野,减轻视神经功能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视野光敏度及P-VEP潜伏期、振幅相关。

    2025年09期 v.35 821-826+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杞精明目汤离子导入治疗结膜松弛症的疗效观察

    杨倩;杨俊倚;李青松;

    目的 观察杞精明目汤离子导入治疗结膜松弛症(CCh)肝肾阴虚证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6月—2023年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诊治的CCh患者108例(108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0.9%氯化钠注射液离子导入组(B组)和杞精明目汤离子导入组(C组),各36例(36只眼)。最终纳入A组34例(34只眼),B组33例(33只眼),C组33例(33只眼)。A组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B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C组予杞精明目汤离子导入组治疗。3组均治疗8周。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TCMSS)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1)BUT:3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U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U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4周B组BUT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BUT长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8周B组、C组BUT均长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BUT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ⅠT:3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各时间点SⅠ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OSDI评分:时间效应、组别效应、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前后OSDI比较,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OS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OS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4周B组、C组OSDI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OSDI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8周B组、C组OSDI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OSDI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MSS:组别效应、时间效应、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前后TCMSS比较,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TCM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TCMS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4周A组、C组TCMSS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CMSS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8周B组、C组TCMSS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TCMSS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杞精明目汤离子导入能较明显改善肝肾阴虚证CCh患者的眼表症状,提高泪膜的稳定性,治疗时间越长,临床结局改善越明显。

    2025年09期 v.35 827-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临床经验

  • 结膜瓣转位小梁切除术联合柴姜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的临床研究

    张伟道;陈杰;李欣;冯俊;

    目的 评价结膜瓣转位小梁切除术联合柴姜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8月—2024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眼压经药物控制不佳具有行小梁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72例(72只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36只眼)。最终纳入试验组34例(34只眼),对照组33例(33只眼)。试验组行结膜瓣转位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并于术前3 d至术后4周口服柴姜方,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28 d,3、6、12个月记录受试者的眼压、滤过泡通道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眼压:2组手术前后眼压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64.437、F_(组别)=17.083,均P=0.000);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_(7 d)=-15.912、t_(28 d)=-15.240、t_(3个月)=-13.670、t_(6个月)=-14.540、t_(12个月)=-12.986,均P=0.000;对照组:t_(7 d)=-15.230、t_(28 d)=-13.600、t_(3个月)=-11.120、t_(6个月)=-11.650、t_(12个月)=-9.271,均P=0.000)。试验组术后28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28 d)=-2.759,P=0.008;t_(3个月)=-2.671,P=0.020;t_(6个月)=-3.014、t_(12个月)=-3.379,均P=0.000);试验组术后7 d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滤过泡通道状态:试验组术后3、6、12个月功能型滤过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_(23个月)~2=4.446,P=0.035;χ_(26个月)~2=6.793,P=0.009;χ_(12个月)~2=5.607,P=0.018)。(3)BCVA:2组手术前后BCVA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1.371,P=0.000),时间效应、组别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成功率:术后12个月,试验组总成功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26)。(5)术后并发症:试验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5.88%),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5.1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膜瓣转位小梁切除术联合柴姜方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有效降低术后远期眼压,长久维持功能型滤过泡功能与形态,提高手术成功率。

    2025年09期 v.35 834-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耳穴压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

    付晋;吕婧;姚靖;曲阳;赵志成;张嘉宁;庄哲;王萌萌;

    目的 观察耳穴压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3年9月—2024年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哈南分院收治的儿童青少年近视6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60只眼)。对照组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眼保健操+宣教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丸治疗。2组均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度数、调节幅度(AA)和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1)UCVA: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UCVA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4.728,P=0.000;t_(对照组)=2.981,P=0.003)。治疗后2组间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E:2组治疗后SE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A: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A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10.340、t_(对照组)=5.667,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A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40)。(4)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15.812、t_(对照组)=5.477,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9,P=0.000)。结论 耳穴压丸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具有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作用,与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点眼相比能够改善裸眼视力,提高调节幅度,改善中医症候,但等效球镜度改善不明显。

    2025年09期 v.35 840-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数据挖掘

  • 高健生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用药规律分析

    吴琦;严京;高健生;钟莉;刘思言;吕玉欣;吴正正;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高健生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高健生诊治的RP患者病历,将病历的信息录入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处方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2软件统计中药属性和高频中药的使用频次,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复杂网络分析功能绘制复杂网络分析图。结果 (1)性味归经:共纳入处方251个,涉及中药165味,累计使用频次为3,820次。四气以温性最多(1,743次,45.63%),五味以甘味最多(2,237次,38.33%),归经以归肝经为最多(2,326次,25.21%)。(2)高频中药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228次,5.97%)、黄芪(217次,5.68%)、川芎(190次,4.97%)、葛根(158次,4.14%)、白芍(150次,3.93%)。(3)高频中药关联分析:关联性最高的前5位为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黄芪、葛根-当归、葛根-黄芪。(4)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得到5类组合,第Ⅰ类为黄芪、当归、川芎、葛根;第Ⅱ类为桃仁、红花、赤芍;第Ⅲ类为桂枝、熟地黄、白芍、丹参;第Ⅳ类为枸杞子、菟丝子;第Ⅴ类为白术、党参、升麻、淫羊藿、灯盏细辛。(5)复杂网络分析:核心组方为当归、黄芪、川芎、葛根、白芍、丹参、熟地黄、淫羊藿。结论 高健生认为,本病病机以肾精不足、脾胃虚弱为本,血瘀目络为标,病位在脾肾,病性本虚标实,治疗上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治其本,活血散瘀祛其标。

    2025年09期 v.35 846-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传承与发扬

  • 韦企平基于“强阳抟实阴”理论论治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经验

    赵朔;苏艳;闫晓玲;周剑;朱晓博;杨昌璐;文艳娇;韦企平;

    “强阳抟实阴”理论在中医发展中源远流长,广泛应用于眼科炎症性杂病的治疗,为疑难眼科疾病提供了临床思路。韦企平传承韦氏眼科临床经验,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心得,运用“强阳抟实阴”理论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等复杂眼免疫疾病,指出“强阳”致“实阴”自收,五脏阴阳偏颇,五脏之象映射五轮八廓,出现眼部疾患。治法上,外以降火息风为主,内以滋阴息风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之法,同时结合患者自身体质等因素遣方用药,疗效甚佳。最后总结了韦企平在VKH治疗中的关键点和辨证施治思路,并对中医眼科杂病的诊治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25年09期 v.35 851-853+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彭清华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经验

    胡彦姣;彭清华;

    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MECS)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刺激产生炎症,引起微环境改变,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加发生渗漏,渗漏液在黄斑区积聚,进而出现水肿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常用的药物疗效不甚理想。彭清华通过30余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中医药在治疗黄斑水肿上具有独特优势,其认为MECS的病机是“气虚血瘀水停”,主张以益气活血利水法,加快眼部血液及房水的循环,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吸收。本文总结彭清华治疗MECS的思路和选方经验,提出的活血利水法、治水治血必治气和从脾论治的特色治法,以及必用黄芪、重用车前子、多用益母草、擅用三七的用药经验。

    2025年09期 v.35 85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学术探讨

  • 基于“浊邪害清”理论探讨内障眼病的辨治

    王琳琳;邱心悦;张瑞芬;赖思艺;刘光辉;

    “浊邪”泛指呈现黏滞、浑秽、重浊、胶着等特征的一类致病因素,“清”主要指具有清轻、稀薄、向上特性的物质,“浊邪害清”一方面指浊邪直中清窍;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为浊邪对升清的影响。本文从广义“浊邪害清”理论角度分析了内障眼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脏腑功能不足致使浊邪滋生为内障眼病的发病基础,浊邪直中目窍致使清窍受到蒙蔽为内障眼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疾病后期,因实致虚,清阳不荣,虚实相杂,为内障眼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基于升清降浊治则进一步针对性提出了内障眼病的治疗策略,包括调理脏腑以防止浊邪内生,祛除病邪以降下浊阴,以及攻补兼施以调理气机,还根据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总结概括出有效中药及方剂。本文基于广义的“浊邪害清”理论从内生浊邪角度探析了内障眼病的辨治,对临床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2025年09期 v.35 860-864+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论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韦盈盈;刘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其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而房角保持开放状态。POAG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常无自觉症状,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视觉通路。控制眼压是延缓病情发展的主流治疗手段。POAG归属于中医“青盲”“青风内障”等范畴。目前,临床尚缺乏针对POAG统一的中医治疗标准。“子午流注”理论揭示了人体功能、病理与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推论POAG的发病规律与“子午流注”理论的关系,据此从POAG的发病时间规律和辨证论治角度提出从肝、脾、肾等角度对患者采取不同时间选取不同功效中药及不同针刺穴位和方法等治疗方法以达控制眼压,进而控制或延缓视神经的凋亡、萎缩的作用,从而为POAG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探索。

    2025年09期 v.35 865-869+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个案报告

  • 双眼虹膜劈裂1例

    武佳玮;王超英;靳韬;赵亚芳;

    <正>虹膜劈裂是一种少见的虹膜前部中胚层分裂的现象,表现为虹膜前基质与后基质及肌肉层分离,虹膜前层多分解成大量的色素和以血管为中心的白色萎缩纤维,这种破坏是非转移性的,常发于虹膜下方,一端附着于虹膜睫状体,另一端漂浮于前房,属于一种罕见的、双侧的、退行性的疾病~([1-2])。

    2025年09期 v.35 870-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部带状疱疹感染合并视神经炎1例

    殷绍婷;李潇;陈美荣;

    <正>带状疱疹性眼病(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HZO)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三叉神经眼支而引发的眼睑及眼球病变。在儿童时期,该病毒的初次感染通常表现为水痘,且很少引起眼部病变。此后,病毒会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病毒会重新激活并引发感染,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1])。

    2025年09期 v.35 873-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综述

  • 清热解毒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婉钰;赵芳;贾楠;张红;李欣;庄曾渊;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由于脉络膜和视网膜的病理性血管生长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常见于多种眼底病症,是导致眼底病理损害和严重视力下降的常见病因。中医学认为,热迫血行,血溢脉外,可导致异常血管生长。因此,热毒被认为是该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近年来,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药物通过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在多种肿瘤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而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形成机制与肿瘤血管侵袭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旨在综述4味具有代表性的清热解毒中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芩、苦参在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白花蛇舌草能够下调炎症因子并减缓细胞凋亡,半枝莲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黄芩和苦参则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和下调炎症因子,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可为中医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9期 v.35 87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中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罗晓文;吴惠琴;柯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眼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治疗费用较高。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靶点并研发新型治疗药物,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一种关键的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及细胞凋亡因子,NF-κB参与了DR的发病机制。近年来,中医药在DR防治方面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从NF-κB信号通路入手,探讨该通路在DR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多种代谢异常对DR的影响。同时,对近年来关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D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9期 v.35 88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系统评价

  •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朱芷欣;张淑宁;邓云鹏;魏腾腾;何广帅;杨旭光;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及证据等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AION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相关信息、数据和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平均视野缺损(MD)、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视野敏感度(MS)、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的质量,GRADE proGDT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分级推荐标准(GRADE)评价,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1,027例患者(1,138只眼)。其中,试验组522例(586只眼)均以针刺联合中药为主要疗法,对照组505例(552只眼)采用西药或中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在总有效率[OR=3.600,95%CI(2.550,5.080),Z=7.300,P=0.000]、平均视野缺损[MD=-2.940,95%CI(-4.190,-1.690),Z=4.600,P=0.000]、BCVA[MD=0.080,95%CI(0.040,0.110),Z=4.380,P=0.000]、平均视野敏感度[MD=2.070,95%CI(1.010,3.130),Z=3.830,P=0.000]、RNFL厚度[MD=12.380,95%CI(8.150,16.610),Z=5.730,P=0.000]方面均优于对照组。GRADE评价显示,总有效率为中级质量证据,RNFL、BCVA作为结局指标为低质量证据,视野指标(MS、MD)为极低质量证据。结论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AION较单纯西药、中药相比,能有效提升患者视力,扩大视野,是值得推广的联合疗法。

    2025年09期 v.35 88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医史文献

  • 论藏医传统眼科手术

    德吉卓玛;甄艳;刘东;扎西拉毛;

    通过对近30部藏医古籍的系统整理,重点分析《四部医典》《蓝琉璃》《月王药诊》等医籍中的眼科手术论述,结合对西藏、青海省藏医院眼科专家的访谈,探讨藏医眼科手术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发现,从公元6世纪至20世纪,藏医古籍对眼科疾病的分类体系、手术工具规格、具体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均有翔实记载,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通过文献考证和对比分析,梳理出藏医眼科手术技艺的传承脉络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为深入理解藏医眼科手术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文献依据,对藏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v.35 895-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