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

  • 复明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

    复明片自上市以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取得明显疗效,可改善患者眼部症状,提高视功能。但目前尚无相关规范文件指导复明片的临床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复明片应用的认识,更合理使用复明片,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组织中、西医眼科专家、药学专家及方法学专家成立项目组,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技术方案(试行)》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循证证据并借鉴专家临床经验,编制了《复明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供眼科同道临床应用参考。

    2024年03期 v.34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实验研究

  • 益景汤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miRNA表达的影响

    王丽;邱心悦;孟春;刘光辉;

    目的 探究益景汤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微小RNA(miRNA)表达的影响,筛选出益景汤干预早期DR的靶点miRNA。方法 将20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使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G)和益景汤组(YJG),另将常规喂养的大鼠设为对照组(CG),每组10只。YJG组大鼠每日灌胃益景汤12.50 g/kg,CG、MG组大鼠灌胃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均干预16周。给药完成后记录大鼠体质量,摘除双侧眼球剥离视网膜,提取总RNA,PCR扩增构建小RNA文库,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文库进行测序。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Pathway分析,选择差异倍数较大的miRNA进行PCR验证。结果 (1)已知miRNA差异:筛选出644个已知miRNA,其中差异miRNA共59个。与CG组比较,MG组35个miRNA上调、6个miRNA下调,YJG组20个miRNA上调、4个miRNA下调;与MG组比较,YJG组6个miRNA上调、13个miRNA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个上调miRNA,11个下调miRNA为益景汤干预DM大鼠后,3组共同差异性表达miRNA。(2)新发现miRNA差异:3组筛选出242个新发现的miRNA,其中差异miRNA共105个。与CG组比较,MG组50个miRNA上调,15个miRNA下调;与CG组比较,YJG组55个miRNA上调,20个miRNA下调;与MG组比较,YJG组16个miRNA上调,6个miRNA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差异miRNA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生物学过程方面的多种蛋白的转录调节;靶基因关联的通路主要是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和糖脂代谢相关通路。(4)PCR验证:MG组大鼠视网膜miR-673-3p表达低于CG组,余11个miRNA表达均高于CG组;YJG组大鼠视网膜miR-673-3p、miR-23b-5p表达均高于MG组,余10个miRNA表达均低于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miR-23b-5p外,其余11个miRNA与上述RN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miR-673、miR-1、miR-133、miR-214、miR-23b、miR-31a、miR-451等可能是益景汤干预早期DR微血管损害的靶点miRNA。

    2024年03期 v.34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临床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的POAG“证候-证素-证型”关联规则研究

    孙志超;张丽霞;魏宇娇;倘孟莹;陈爽;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中医证候、证素、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关联规则。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中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等相关文献。使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并规范术语,运用R语言对POAG证素、证型、证候进行频数、频率、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文献70篇,共提取中医证素23个,其中病位证素8个,以肝最多,为95次(16.41%),其次为心神(21次,3.63%)、肾(20次,3.45%)等;病性证素15个,以阴虚证素最多,为76次(13.13%),其次为阳亢(57次,9.84%)、气滞(55次,9.50%)、气虚(39次,6.74%)、血虚(39次,6.74%)等;共提取中医证候142个,最多为视物模糊(77次,5.01%),其次为脉弦(66次,4.29%)、眼胀及胀痛(66次,4.29%)、头晕(62次,4.03%)、脉细(58次,3.77%)等;共提取证型31种,最多为肝郁气滞证,共25次(35.71%),其次为肝肾阴虚证(14次,20%)、肝肾两虚证(12次,17.14%)、肝郁化火证(11次,15.71%)、痰湿内蕴证(10次,14.29%)。(2)证素-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证素关联较高的组合为(1)血虚,阳虚-气虚、(2)阳虚-气虚、(3)脾-气虚。证候关联较高的组合为(1)舌苔黄-舌质红、脉弦,(2)舌苔黄-舌质红、(3)口苦,舌苔黄-舌质红。证素-证候关联较高的组合为(1)口苦、脉数、脉弦、舌苔黄、舌质红-热,(2)口苦、脉弦、舌苔黄、舌质红、食少-热,(3)口苦、脉数、脉弦、情志抑郁、舌质红-热。(3)核心证素的证候分布规律:口苦、咽干、脉弦与各核心证素均关系密切。结论POAG以肝为核心病位证素,常见的病性证素主要有阴虚、阳亢、气滞、气虚等。证素之间组合关联性强,各核心证素具有特征性全身证候,为POAG的准确辨证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03期 v.34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防控调节性近视临床研究中有效率的定义及其评判标准差异

    陈楠;曾铉玲;王天琳;杨星月;

    目的 分析中医药防控调节性近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中有效率定义及其评判标准差异,为相关研究中有效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更优选择。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共7个数据库中检索中医药防控调节性近视的RCT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 3.6中,采用Excel 2016建立文献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有效率定义参考标准、疗效判定分级、涉及的单项及组合指标进行频次描述分析。结果 (1)干预措施分类:共纳入135篇研究,中医药疗法的研究共109篇(80.74%),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研究共26篇(19.26%)。(2)有效率的参考标准:频次排名前3位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29篇(21.48%)、《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7篇(12.59%)、《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6篇(11.85%),21篇(16.60%)有效率定义综合了2~3种参考标准,37篇(27.40%)未注明参考标准。(3)疗效判定分级:6篇(4.44%)研究将疗效分为5个疗效等级,80篇(59.26%)研究将疗效分为4个疗效等级,49篇(36.30%)研究将疗效分为3个疗效等级。(4)单项指标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指标依次为远视力68篇(50.37%)、临床症状51篇(37.78%)、视力43篇(31.85%)。(5)组合指标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指标依次为视力+屈光度+临床症状39篇(28.89%)、视力+屈光度36篇(26.67%)、视力+临床症状11篇(8.15%)。结论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中医药防控调节性近视临床研究应用的有效率定义的参考标准引用、分级标准、等级名称、构成等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统一。

    2024年03期 v.34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用药规律

    师宜鹏;于琦;张丰;李雪菲;谢立科;解晓斌;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以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文献。将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处理后,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 26.0软件对处理好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文献57篇,包含方剂64个,涉及中药113味,累计使用频次为703次。四气以寒性药最多(50味,44.25%),五味以甘味药最多(46味,40.71%),归经以肝经最多(42味,37.17%)。(2)高频中药用药频次:高频中药有21味,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43次,6.12%)、川芎(42次,5.97%)、丹参(33次,4.69%)、茯苓(27次,3.84%)、黄芪(26次,3.70%)。(3)高频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6味,28.57%)最多,其次为活血化瘀药(5味,23.81%)、利水渗湿药(3味,14.29%)、清热药(3味,14.29%)、解表药(2味,9.52%)。(4)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得到2个聚类组方,功效分别为益气活血利水、行气活血利水。(5)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关联度较高的5组组合分别为白术-茯苓、黄芪-地龙、川芎-桃仁、丹参-葛根、当归-白芍。结论 青光眼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多从肝经入手,重在益气或行气,并联合活血利水。

    2024年03期 v.34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临床经验

  • 不同术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分析

    袁玮;李臻;刘大川;

    目的 分析2种不同术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退行性下睑内翻患者84例(86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固组41例(42只眼)和前徙组43例(44只眼)。加固组予下睑缩肌加固联合睑板前轮匝肌缩短术;前徙组予下睑缩肌前徙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眼睑瘀血持续时长、复发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1)2组术前下睑前方牵拉试验、下睑侧方牵拉试验和下睑缩肌松弛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加固组手术时间低于前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44,P=0.000)。(3)术后眼睑瘀血持续时长:加固组术后眼睑瘀血持续时长低于前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4,P=0.000)。(4)复发率和临床疗效:2组复发率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睑缩肌加固联合睑板前轮匝肌缩短术和下睑缩肌前徙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均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有效方法。但下睑缩肌加固联合睑板前轮匝肌缩短术具有手术步骤简单、手术用时短、术后眼睑瘀血轻等优点。

    2024年03期 v.34 232-235+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运目操”对老视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

    左倩倩;许凯;李亚敏;黄子杨;李晓宇;周维;梁丽娜;

    目的 观察“运目操”对老视的干预作用。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1年10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就诊的老视患者61例(61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1例(31只眼)。分别予“运目操”疗法和健康宣教。2组均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视近屈光度、调节近点、阅读速度和阅读视力、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和平均散射指数(mean object scatter index,Mean OSI)、主观症状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视近屈光度、调节近点、阅读视力、阅读速度、MTF截止频率、Mean OSI及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视近屈光度:2组治疗后视近屈光度较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近点:治疗组治疗后调节近点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1,P=0.000);对照组调节近点较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阅读速度和阅读视力:治疗后治疗组阅读速度提高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t=-2.273,P=0.031);对照组阅读速度较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阅读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9,P=0.000);对照组阅读视力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94,P=0.047)。(4)Mean OSI和MTF截止频率:对照组治疗后Mean OSI值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4,P=0.004),而治疗组Mean OSI值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5,P=0.005)。对照组治疗后MTF截止频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4.439,P=0.000),而治疗组MTF截止频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9,P=0.004)。(5)主观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7,P=0.000),而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14)。(6)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13.33%,对照组为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目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老视患者的阅读视力、阅读速度、调节近点及阅读疲劳、眼部酸痛和久视头晕等主观症状,可作为老视的一项干预措施予以推广。

    2024年03期 v.34 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传承与发扬

  • 孙河诊治原发性青光眼学术思想初探

    高青;王丽媛;田梓廷;孙河;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类高致盲性眼病,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中医学上属“五风内障”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控制眼压、提高组织血供等方法,中医则多从肝肾气血经络论治,但患者逐渐下降的视力及缺损的视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孙河认为本病病位在肝,因肝郁失疏,经脉不通,官窍不得濡养,诸症渐生,继而影响他脏、经络随之受累。治疗以疏肝通窍明目为主,兼清热凉血、养阴止痛等诸法整体调理全身阴阳气血以及保持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总结了老师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辨证思路和诊疗特色,希望能为青光眼的中医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3期 v.34 242-24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学术探讨

  • 基于病因病机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

    李晓宇;高云;梁丽娜;陈强;郭育卿;张帅;杨胜平;崔玉石;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与骨性关节炎(OA)均为老年常见慢病,是老年退行性改变在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病理表现。最新研究发现AMD与OA发病具有相关性,OA患者发生AMD的风险较高,其机制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与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炎性细胞、自噬及Wnt、Notch、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有关。从中医病因病机上讲,AMD与OA虽病位与临床表现不同,但二者均为本虚标实之病,与年老肝、脾、肾亏损有关。本文拟从发病危险因素、中医病因病机、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探讨AMD与OA异病中的共病规律,从而为AMD及O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3期 v.34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李氏杵针联合五禽戏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初探

    焦毅;梁凤鸣;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渐上升,且低龄化现象日益明显,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中、西医对近视的防控手段丰富,但良莠不齐。李氏杵针作为一种特殊的针刺法,以经络针刺医学、穴位按摩为依据,结合了针刺、按摩、刮痧的优点,且无痛、无感染,通过刺激眼周腧穴,疏通眼部经络,调和全身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近视的作用;同时联合中医导引术“华佗五禽戏”临床处方应用模式以达滋水涵木、助肝之生发以振奋心阳的疗效,两者结合能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转变及真性近视的进展,易学易会,且便于普及,又可强身保健,值得推广。

    2024年03期 v.34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基于“气血-络脉-玄府轴”新视角探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张伟道;陈杰;冯俊;杨桂萍;杨二双;

    “气血学说”“络病学说”“玄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同轴一体,在生理和病机上密不可分。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脏腑为本,目为标,气血-络脉-玄府轴是脏腑与目联系的枢纽;在局部辨证的基础上,“气血-络脉-玄府轴”的稳态失衡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VD)在眼底证候的微观体现。在病症结合视角下探究RVD的临床特点,其具有气血不和、络脉失调、玄府郁闭的证候特征,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气血-络脉-玄府轴失调”;由此提出和气血、通络脉、开玄府为RVD的基本治疗原则,须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为RVD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3期 v.34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运用升清降浊法辨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那爽;吴正正;刘思言;马若楠;钟莉;严京;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是一种引起老年人严重视力下降的退行性病变,在中医学上属“视瞻昏渺”的范畴。临床多认为wAMD是由脾肾亏虚所致,病证多属本虚标实。脾肾气虚导致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津液输布障碍、血脉闭阻产生的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瘀阻于脉道而发为本病。因此,治疗wAMD应着重以补益脾肾,调整气机、升清降浊为治则。在临床治疗本病时,注重运用升降理论,调补脾肾,调畅气机,畅达气、血、津液,常可达到脏腑清浊调和,目得所视。

    2024年03期 v.34 262-264+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个案报告

  • 蝶骨嵴脑膜瘤误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

    孙文慧;陈美荣;

    <正>蝶骨嵴位于前颅窝和中颅窝的交界处,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蝶骨嵴脑膜瘤首发症状以视觉障碍、头痛为主,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多以突然视力下降、视盘水肿及特征性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现报道误诊为ION的蝶骨嵴脑膜瘤1例。1临床资料崔某,男,59岁,因“左眼视物模糊5个月,伴眼部胀痛4 d”于2022年10月11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模糊,就诊于外院,查矫正视力:右眼1.0,

    2024年03期 v.34 26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眼眶间叶性软骨肉瘤误诊为神经鞘瘤1例

    陈虹霖;鲍奕清;

    <正>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S)是一种罕见软骨前体细胞来源的恶性软组织肿瘤,有侵袭性,分化不明~([1]),约占所有软骨肉瘤总数的1%。大多数发生在四肢近端的深部软组织中~([2])。眼眶是继脑膜和下肢之后最常见的骨骼外部位,眼眶MCS病例由STACCHIOTTI S~([3])于1971年首次报道,国内外病例少见。影像学通常表现为侵袭性溶骨性病变伴软骨钙化~([4]),组织学为有软骨分化病灶的小圆形间充质细胞的二态性表现~([5])。现报道初诊误诊为神经鞘瘤的眼眶MCS患者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2024年03期 v.34 268-27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综述

  • 影响实验动物视网膜电图结果稳定性的因素及对策

    金昱;梁丽娜;李佳贤;周维;许凯;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网膜电图(ERG)在眼科动物实验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丰富了动物实验中眼功能的活体指标。ERG可反映视网膜视锥、视杆等细胞的功能,用于研究视网膜疾病潜在机制及治疗效果。但由于动物实验的特殊性,数据结果会受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且由于物种屏障,只能通过ERG波形来侧面推断动物的眼功能状态;此外,动物本身的状态、仪器设备、周围环境都会影响结果。ERG的波形稳定利于后期的数据分析,使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对眼科动物实验中影响ERG结果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综述,发现电极种类位置、麻醉状态、仪器参数、周围环境、操作时间等都会影响稳定性,并论述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提高动物实验中ERG结果的稳定性提供思路与方法,以促进中医眼科基础实验的发展。

    2024年03期 v.34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藏花醛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漫峤;邵彦;李筱荣;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疾病,是65岁以上人群视力障碍和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晚期干性AMD(dAMD)以地图样萎缩为特征,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藏花醛是藏红花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神经保护特性。本文将总结dAM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从调节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自噬、免疫与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藏花醛在实验室阶段对预防、缓解dAM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治疗dAMD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

    2024年03期 v.34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玄府学说在葡萄膜炎中的研究进展

    白杨静;钟舒阳;

    葡萄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治疗棘手,易反复发作甚至致盲。目前葡萄膜炎的治疗措施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疗法,以及近年研发的新型生物制剂等手段,均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近年来,使用中医玄府理论治疗眼病的研究颇多,相关研究显示,开通玄府在保护视神经损害方面疗效确切。为了进一步探究玄府学说在葡萄膜炎中的合理应用,本文综述了玄府学说的定义、特性,与葡萄膜炎病因病机的关系,进而阐述葡萄膜炎的眼玄府理论在临床中的治法治则。本文可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2024年03期 v.34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系统评价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NAION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王露露;张明明;李书娇;邢凯;侯昕玥;亢泽峰;

    目的 对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报道的mNGF治疗NAIO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是否使用mNGF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总有效率、视力、视野、电生理P_(100)峰潜时、视神经平均纤维层厚度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1,507例患者(1,573只眼),其中治疗组759例(797只眼),对照组748例(776只眼)。使用mNGF的治疗组总有效率[OR=4.810,95%CI(3.480,6.650),Z=9.540,P=0.000]、视力[MD=0.120,95%CI(0.080,0.170),Z=5.430,P=0.000]、视野平均缺损度[MD=-1.960,95%CI(-2.560,-1.360),Z=6.400,P=0.000]、电生理P_(100)峰潜时[MD=-8.650,95%CI(-11.610,-5.700),Z=5.740,P=0.000]、视神经平均纤维层厚度[MD=10.420,95%CI(8.300,12.540),Z=9.650,P=0.0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注射mNGF后出现的局部刺激、疼痛、硬结,症状较轻。结论 MNGF治疗NAION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提高患者总有效率、视力,降低视野平均缺损度和视神经平均纤维层厚度,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2024年03期 v.34 284-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护理天地

  • 中医护理方案在青少年低度近视中的效果评价

    杨剑英;李鹏斐;李静;黄少兰;吴宁玲;解棕雯;李晓宇;

    目的 评价对青少年低度近视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低度近视患儿130例(26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130只眼)。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框架眼镜矫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方案干预,包括耳穴压丸、梅花针、眼部刮痧及个性化健康教育,每周2次,连续干预3个月。干预前及干预后分别填写《中小学生近视一般状况调查问卷》,观察患者用眼健康行为变化,采用近视疾病相关知识及预防保健知识答题评估近视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和屈光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用眼健康行为:观察组干预后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高于对照组(t=3.018,P=0.003),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t=2.822,P=0.006)、每日持续近距离读写的时间(t=2.648,P=0.009)、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低于对照组(t=2.093,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近视知识掌握程度:2组干预后近视知识答题得分均较干预前升高(t_(对照组)=5.576、t_(观察组)=11.626,均P=0.000),干预后2组比较,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t=4.35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裸眼视力:对照组干预后裸眼视力较干预前降低(t=3.310,P=0.001),观察组干预后裸眼视力较干预前升高(t=5.11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组比较,观察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5.10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屈光度:对照组干预后屈光度较本组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6,P=0.000),观察组干预后屈光度较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比较,观察组屈光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P=0.037)。结论 耳穴压丸、梅花针、眼部刮痧及个性化健康教育的中医护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进展。

    2024年03期 v.34 29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调查研究

  • 中医药防治近视临床试验注册现状分析

    曾敏;罗向霞;

    目的探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与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中注册的中医药防治近视注册临床试验的研究特征。方法 利用R语言与Excel软件分析ChiCTR数据库与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应用中医药防治近视的相关临床试验的基本信息与方案设计信息特征,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结果共纳入34项临床试验,注册单位覆盖全球2个国家、11个地区。经费或物资来源以地方财政(12项,占比35.29%)最多;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最多(32项,占比94.12%);研究设计以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最多(28项,占比82.35%),其中,大部分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注明了随机化方法(24项,占比85.82%),小部分注明了盲法(11项,占比39.29%);6项临床试验使用中医体质评分或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干预措施包括针刺治疗(8项,占比25.00%)、耳穴压丸(7项,占比21.88%)、中医综合疗法(5项,占比15.63%)等8类。结论 中医药防治近视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偏少,研究热点为近视的针刺治疗。建议强化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防治近视的临床研究,鼓励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2024年03期 v.34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下载本期数据